
Here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given content:
古之学者必有师
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
古之圣人必有师,今之众人亦不然。士大夫之道,乃从师而学,皆以德行相循。圣者如斯,虽贵贱,虽长幼,亦可为师。圣者若有所善,则亦可改之;圣人若无一技之长,则可以弃之;圣人若多一技之长,则可以得之。故古学者必有师,在德上也。
今之士大夫,不以教为师,而以循为从。教为师,虽诚其学,实亦自为。乐者可与之和为,善者可相与和为,异者不可相为。圣人之德,亦非易得,故乃谓之愚也。今之士大夫,不避直学,而以从为害。此盖以教为师之不足,以为是从也。
六经传于前四国博士,既失其正,又忽其邪。圣人之德,虽有大德,虽有善德,亦不可与为师者也。故今之士大夫,乃以从学而立也,故乎“小学而大遗”。
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
作者简介
韩愈(768—824),字退之,河内河阳(今河南孟县)人。因其郡望在昌黎,故世称“韩昌黎”。德宗贞元八年(792)登进士第。贞元十九年(803),因言关中旱灾,触怒权臣,被贬为阳山令。宪宗元和元年(806)召拜国子博士。元和十二年(817)从裴度讨淮西吴,元和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,贬潮州刺史,后历任国子祭酒、吏部侍郎、京兆尹等职。大力倡导古文运动,其散文被列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。主张“以文为诗”,作诗力求新奇,且多议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