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题西林壁》:看问题要全面
引导语: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这首诗既描绘了庐山横看绵延逶迤,又蕴含了苏轼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。
题西林壁
苏轼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字词注释:
题西林壁:题,书写,题写;西林,是指西林寺,位于江西庐山。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。
横看:从正面看。因为庐山是南北走向,所以横看就是从东向西去看。
侧:侧面的意思。
各不同:各不相同。
缘:由于,因为。
白话译文:
从正面看庐山,像连绵起伏的山岭;
从侧面看庐山,像高耸入云的山峰。
从远处、近处、高处、低处不同角度去看庐山,它都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。
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,正是因为我本身就处在庐山之中。
《题西林壁》是宋词家苏轼的一首诗作。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,又是一首哲理诗,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。前两句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,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。
后两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: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,会有不同的印象,原来是因为“身在此山中”。也就是说,只有远离庐山,跳出庐山的遮蔽,才能全面看清庐山的真正形态。
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,借助庐山的形象,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,故而亲切自然,耐人寻味。
开头两句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,实写游山所见。庐山是座丘壑纵横、峰峦起伏的大山,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,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。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、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。
结尾两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是即景说理,谈游山的体会。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,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,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,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,局部而已,这必然带有片面性。
这两句奇思妙发,整个意境浑然托出,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、驰骋想象的空间。
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。
诗中有很多丰富的内涵,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——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,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,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;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,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,摆脱主观成见。
后两句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。 所以,《题西林壁》不只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,更是一个作者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。
这是因为这种认识是深刻的,是符合客观规律的,所以诗中除了有山峰的奇秀景象给人以美感之外,还有深刻的哲理启人心智。因此,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,思致渺远,语浅意深,借景说理,使人百读不厌。
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,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。深入浅出,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。苏轼写诗,完全没有刻意雕琢的习惯,他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、舒畅流畅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;而这意境又时不时闪烁着深邃的哲理之光。
从这首诗来看,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,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。在四句诗中,概括了庐山的形象特征,同时准确地指出了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。鲜明的感性与清晰的理性交织在一起,互为因果,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地把后两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。
这首诗之所以如此含蓄蕴藉,思致渺远,语浅意深,借景说理,让人百读不厌。
诗歌的艺术性在于饱含情感艺术形象,但其内涵却充满了理性与哲理的思考。苏轼在诗中既描绘了庐山的美景,又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:即使看到了庐山的一部分,也不至于完全理解庐山的真正面貌。
这首诗既有壮丽的山水风光,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,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,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思深度。
作者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,以形象化的语言勾画出庐山的千姿百态,同时又巧妙地用哲理性的语言表达了对庐山真貌的思考。
这样的诗歌既具有写景的艺术性,又能引发读者的深思与理解,成为艺术和思想结合的典范。
本文三篇改写均保持了原文的核心内容,每篇都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句式变换,使文章更加流畅自然,同时遵循了用户指定的格式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