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天气节气的谚语
谚语作为一种语言被广泛的应用。描写24节气的谚语都是人们长期总结出来的经验。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节气的谚语大全,希望大家喜欢。
一些关于节气的谚语
- 大寒不寒,人畜不安。
 
- 云布满山底,透暝雨乱飞。
 
- 雷打秋,晚冬一半收。(立秋日如有雷,晚冬(二期稻作)收成不好。)
 
- 秉靠露,冬靠雨。白露勿搅土。(白露这天,不可扰动土壤,以免损害农作物。)
 
- 红柿若出头,罗汉脚仔目屎流。(红柿出,已经是秋天,天气转凉。)
 
- 八月大,蔬菜免出外。(八月大(三十日),气候不顺,蔬菜收成不好。)
 
- 八月八落雨,八个月无焦土。(八月八日下雨,占长雨。)
 
- 七xis八倒九斜十落。(金牛宫顶的小七星,天亮时,每月在天上的位置。)
 
节气的意义
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(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)上的位置来划分的。视太阳从春分点(黄经零度,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)出发,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;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,为一回归年,合360度,因此分为24个节气。
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
小暑、大暑、处暑、小寒、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,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;雨水、谷雨、小雪、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,表明降雨、降雪的时间和强度;白露、寒露、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、凝华现象,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: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,水汽出现凝露现象;气温继续下降,不仅凝露增多,而且越来越凉;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,水汽凝华为霜。
雷雨天的天气变化
二十四节气的意义
小暑、大暑、处暑、小寒、大寒——暑是炎热的意思。小暑还未达最热,大暑才是最热时节,处暑是暑天将结束的日子。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、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。
白露、寒露、霜降——气温开始下降,天气转凉,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。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。
秋分、冬分——合称“二分”,表示昼夜长短相等。“分”即平分的意思。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。
雨水——表示降水开始,雨量逐步增多。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。
端春——含有天气晴朗、空气清新明洁、逐渐转暖、草木繁茂之意。另有清淡明智之意。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。
花雨——雨水增多,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。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。
小满—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,但还未成熟,只是小满,还未大满。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。
芒种——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,夏种开始。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。
大暑、大暑、处暑——暑是炎热的意思。小暑还未达最热,大暑才是最热时节,处暑是暑天将结束的日子。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、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。
小雪、大雪——开始降雪,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。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,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。
大寒——天气进一步变冷,小寒还未达最冷,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。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、大寒。
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,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,上半年在6日、21日,下半年在8日、23日,前后不差1~2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