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小数加减法教学方案
一、教学内容
教科书第95页“购物问题”和第106页例1、例2。
二、教学目标
- 在自主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。
- 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。
- 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,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。
三、教学预设
一、问题情境
- 教师提问:同学们,你知道大家都常买东西的经历吗?说一说你们自己买过什么物品?
- 学生举例(如红红想买毛线帽子和手套等),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计算。
二、小数加法
1. 教学环节设计: - 教学情境: 学生选择喜欢的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,计算一共多少钱。 - 活动一:选择商品 - 教师:你选择了什么?需要多少钱? - 生1:我想买毛线帽子和皮手套。毛线帽子是12.55元,皮手套是5.65元。 - 师:那我们一起来计算一共多少钱?
活动二:计算过程 - 学生计算时遇到的问题: - 小数点对齐是否正确? - 百分位上是否有进位或退位?
- 教师板书竖式计算: ``` 12.55
- 5.65
师:百位上是0,向十分位进1; 十分位上5 6=11,再进1等于12,向整数部分进1。 结果:18.20元? ```
- 交流与反馈:
- 生1:对啊,那我算的是正确的。
教师总结: 在计算小数加法时,关键是要正确地对齐小数点,从右到左依次进行计算。
二、进位加法
1. 教学环节设计: - 教学情境: 教师提出问题:“我们家这个月水费比天然气费少付多少钱?” - 活动一:信息收集 - 学生通过观察商品图,找到水和天然气的单价。 - 活动二:计算过程 - 生1:水费24.83元,天然气费51.60元。两者相减是多少? - 师:那我们来尝试竖式计算。
活动三:竖式书写与计算 ``` 51.60 - 24.83
``` - 学生参与计算时遇到的问题: - 大数的对齐是否正确? - 百分位上的0是否有问题?
- 教师板书竖式计算: ``` 51.60
- 24.83
师:百分位上0减3不够,向十分位借1,变成10,再减3等于7。 十分位上6变为5,5减8不够,向整数部分借1,变成15,再减8等于7。 整数部分:51-24=27 结果:26.77元? ```
三、退位减法
1. 教学环节设计: - 教学情境: 教师提出问题:“我们家这个月共付多少钱?” - 活动一:信息收集与计算 - 学生根据购物记录,选择喜欢的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。 - 生1:我想买皮帽子45.8元,手套10.35元。这些加起来是多少? - 活动二:竖式书写与计算 ``` 45.80 10.35
``` - 学生参与计算时遇到的问题: - 小数点对齐是否正确? - 十分位上的8减去3是否需要退位?
- 教师板书竖式计算: ``` 45.80 10.35
师:百分位上0减5不够,向十分位借1,变成10,再减5等于5。 十分位上8变为7,7减3等于4。 整数部分:45-10=35 结果:56.15元? ```
四、练习与总结
1. 练习环节: - 计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,通过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。 - 指名学生展示计算过程,并集体校对。
2. 教师总结: -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? - 在进行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?
四、板书设计
```plaintext
进位加法:
51.60
24.83
26.77
退位减法: 45.80 10.35
56.15 ```
五、教学反思
通过这节课的学习,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,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。教师也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。
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
教学目标: 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,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,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。
教学重点: 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,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。
教学难点: 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?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的问题。
教学过程:
一、创设情境,生成问题
- 课件展示文具货架主题图。
- 师问:“同学们,这是我们数学乐园的商店吗?”学生自由回答。
-
师引导:今天老师带我们去数学乐园的商店看看吧!(生自由谈)
-
引入问题。
- 师问:“现在让我们看看这幅图能给我们提供哪些数学问题呢?”
- ①一个转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?
- ②有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?
二、探究算理以及方法
- 师提问:
- 师问:“同学们,你们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?”
-
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。
-
学生板演例题。
- 课件展示例题:“一个书包7元8角,一支钢笔5元6角;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?”
- 师板演:7元8角 = 7.8元,5元6角 = 5.6元。
- ① 7.8 5.6 = 13.4 元;
- ② 0.8 - 0.6 = 0.2 元。
- 师引导学生:小数计算对齐数位这么重要,对吗?
三、归纳总结,反思提升
- 师总结:
-
在小数加减法中,我们要注意:
- 小数点要对齐;
- 从最低位开始计算,进位或借位都要注意。
-
课件展示购物单。
- 师提问:“同学们,我们在购物单上看到了什么呢?”
- 学生回答后,师布置购物单上的实际应用练习:
- (学生独立完成购买单,老师巡视,及时帮助)
四、课堂作业:
- 课件展示购物单:
- 纸箱1:6元8角
- 纸箱2:5元3角
- 纸箱3:4元7角
- 师引导:“买纸箱2和纸箱3一共多少钱?”
- 学生独立计算后,回答并板演。
板书设计:
```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
0.8 0.6 = 1.4(元)
1.2 - 0.6 = 0.6(元)
```
教学反思: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,学生能够正确列竖式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,并理解对齐小数点的重要性。同时,他们在实际应用购物单上的问题练习中,也巩固了这些知识。课后可以布置一些类似的购物单练习,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。
《小数加减法》数学教学设计
一、课题
计算上有什么简便运算?
二、教学目标
- 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,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、小数的四则运算,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。
- 探索数字的产生过程,了解人类计算工具的发展史,激发对数学的兴趣。
- 通过练习掌握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应用,增强优化意识。
三、教学重难点
- 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,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、小数的四则运算。
- 探索数字的产生过程,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。
四、课前准备
- 多媒体展台
- 计算器(每人一台)
- 教学时所需的手册或资料
五、教学过程
1、谈话导入,揭示课题 - 提出问题:你到广润发了吗?那里每天有很多顾客,特别是节假日,那也是人山人海。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,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,为什么呢? - 引出主题: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“计算器计算”。
2、认识计算器 - 介绍计算器的最常用一些键,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。 - 讲述计算器的历史发展过程,激发兴趣。
3、用计算器计算 - 教学例4: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? - 学生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后计算结果是否正确,并提出质疑。 - 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。 - 完成练习九第1题:用计算器计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,让学生明确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。
4、比一比谁算得最快 -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一组题目,观察发现规律并总结结论。
5、布置作业 - 完成练习九第7题:用计算器进行数字的乘法运算,验证规律是否正确。
六、全课总结
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?有什么收获呢? - 学生回答,老师给予鼓励和引导。
教学得与失: 1. 本节课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计算问题,激发学生兴趣。 2. 计算器的使用是新知识,需要逐步掌握操作步骤。 3. 探索规律时,要注重数学原理的理解,而非仅停留在操作层面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小班下期个人教学
初中《美丽中国我
记一次爬山小学作
一次爬山活动作文
经典诗歌朗诵稿(亲
《月球之谜》优秀
《活化石》教学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