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杜甫《无家别》鉴赏
《无家别》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,安史之乱爆发后,乾元二年三月,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。为迅速补充兵力,统治者实行了拉夫政策。杜甫目睹了这些现象后,怀着矛盾、痛苦的心情,写成“三吏三别”六首诗作。《无家别》就是“三别”里面的第三篇。
接下来请跟随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!
【原文】
寂寞天宝后,园庐但蒿藜。我里百余家,世乱各东西。
存者无消息,死者为尘泥。贱子因阵败,归来寻旧蹊。
久行见空巷,日瘦气惨凄,但对狐与狸,竖毛怒我啼。
四邻何所有,一二老寡妻。宿鸟恋本枝,安辞且穷栖。
方春独荷锄,日暮还灌畦。县吏知我至,召令习鼓鞞。
虽从本州役,内顾无所携。近行止一身,远去终转迷。
【注释】
⑴天宝后:指安史之乱以后。开篇是以追叙写起,追溯无家的原因,引出下文。庐:即居住的房屋。但,只有,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:什么都没有,唯有一片蒿藜(也就是野草)。
⑵贱子:这位无家者的自谓。阵败:指邺城之败。
⑶日瘦:日光淡薄,杜甫的自创语。
⑷怒我啼:对我发怒且啼叫。写乡村的久已荒芜,野兽猖獗出没。
【译文】
天宝以后,农村寂寞荒凉,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。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,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。
活着的没有消息,死了的已化为尘土。因为邺城兵败,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。
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,日色无光,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。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。
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?只有一两个老寡妇。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,我也同样依恋故土,哪能辞乡而去,且在此地栖宿。
正当春季,我扛起锄头下田,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。县吏知道我回来了,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。
虽然在本州服役,家里也没什么可带。近处去,我只有空身一人;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。
【赏析】
《无家别》是“三别”里的第三篇,与其他两篇一样,诗中的“叙述人”为主人公,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,没人送别也无人告别,在踏上征途之际,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,仿佛是在向老天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。
首句至“一二老寡妻”共十四句,写乱后回乡的所见,而以“贱子因阵败,归来寻旧蹊”两句插在中间,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。前一小段,写那个自称“贱子”的军人回乡后,看到家乡已面目全非,一片荒凉,于是抚今忆昔。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,而以“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,访问四邻。”“日瘦气惨凄”一句,用拟人手法融景于情,烘托出主人公“见空巷”时的凄惨心境。
“宿鸟恋本枝,安辞且穷栖。方春独荷锄,日暮还灌畦。”这部分描写了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。以宿鸟为喻,表达了留恋乡土的感情,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情感又开始了辛勤劳动,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,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!
最后一部分,写再次别离。“县吏知我至,召令习鼓鞞”,波澜忽起。以下六句,层层转折。六句诗抑扬顿挫,层层深入,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。